手机辐射会不会引发脑肿瘤?
现在人人都有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的标配了。那么问题来了,手机辐射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呢?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早就宣布手机辐射为2B类的“可能的致癌因素”,既可能又致癌性。
国内的手机用户数已突破10亿,如此庞大而且与日俱增的手机网络使人类长期暴露在800~2000MHz的低能量辐射环境中,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Researchon Cancer,IARC)提出:脑胶质瘤患病风险的不断增加可能与手机使用有关,希望引起重视。
由于电磁感应效应,当手机发射的电磁波遇到人体组织细胞的时候,会使组织细胞产生相应电场和磁场改变。这对生物机体,尤其是脑组织的电生理活动可能产生影响。其中,除了产生的热效应,有专家认为,电磁波的非热效应也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近年来,在体外和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低水平电磁波辐射(相当于手机电磁波辐射水平)在细胞染色体或线粒体DNA、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如原癌基因、热休克蛋白等)、凋亡、血脑屏障、肿瘤发生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外的部分研究显示了阳性结果,有研究发现,对大鼠神经元进行24小时间断式(5分钟开,10分钟关)的电磁波辐射后,在cDNA水平检测了1200个基因表达改变,其中有24个基因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Xu等在1800MHz、平均移动电话吸收辐射率为2w/kg的条件下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24小时后,线粒体DNA会出现氧化损伤。
Hardell团队主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瑞典国内的脑肿瘤风险和手机使用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该团队针对被诊断出的肿瘤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统计结果,且结果几乎全部表明无论是手机(mobilephone)还是无绳电话(cordless phone)的使用都会增加脑肿瘤(主要是胶质瘤和听神经瘤)患病风险,而且使用手机在10年以上时这种风险更高。
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Microscopy and Ultrastructure》的文章总结了无线电设备释放出的微波辐射(MWR)所带来的危害,尤其对儿童和未出生的婴儿带来的危害。文章指出,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儿童对手机辐射更为敏感。青少年儿童的颅骨更薄,电磁波辐射更容易被吸收,而且其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较多,他们对于电磁辐射的影响更敏感。
一篇综合后的结果显示,对于星形胶质瘤,使用手机1年以上时OR为1.4(95%CI,1.1~1.7)(OR值大于1,表示该因素是一个危险因素),使用10年以上时OR为2.7(95% CI,1.8~3.9)。而且,初次使用手机小于20岁会使风险显著增加。比如,使用手机1年以上,OR即高达5.2(95%CI,2.2~12),而同侧患病者(肿瘤在脑组织发生的一侧与手机使用的一侧相一致)的发病风险更高。使用无绳电话组的结果与此相似。对于少突胶质瘤和其他胶质瘤,使用手机10年以上时风险明显增加,OR为3.2(95% CI,1.2~8.8)。
早在2005年3月,欧洲启动了称为COSMOS的前瞻性研究。这项研究将跟踪调查25万使用手机的参与者,跟踪时间将长达20~30 年。但是现在手机使用已遍布全球,人类或许付不起这么长的时间代价,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机辐射问题必须提早重视。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