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怎么样?
1890年,一位叫尼古拉斯·亚根的俄罗斯人发明了一种用压缩空气包为动力的类外骨骼系统;1917年,美国发明家开发了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外骨骼机器人;1970年,通用电气设计的Hardman系统,包含了30多个关节,能举起1500磅的重量。
从研发到应用,外骨骼机器人已经走过了第一个百年。外骨骼机器人也从较初的军用领域,开始在医疗、工业、物流等领域零星有所应用,包括美国的Ekso Labs、以色列的Rewalk、日本的CyberDyne、松下的外骨骼机器人虽然巨贵(ReWalk 6.0系统售价约为7.7万美金,Cyberdyne的产品售价更是高达20多万美金),但是也已有产品逐渐落地应用。
相对而言,国内外骨骼机器人更多仍处于研发阶段,包括部分企业已经商用的外骨骼机器人主要仍是与高校、企业合作,以研发平台形式对外输出。
“2018年下半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放缓,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质增效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谈到。
机器人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后,2019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迎来新机遇。
医疗外骨骼:尝试脑电结合,落地产品稀缺
医疗外骨骼机器人所处领域,又称康复行业,主要用于帮助病人做步态康复训练。国内这一赛道已经涌现了众多初创企业,包括大艾、迈步、尖叫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均是近些年来这一领域的明星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就融资情况来看,普遍在2017年-2018年已经完成Pre-A轮融资,傅利叶智能则在今年7月对外公布了千万元级B轮融资。
与此同时,傅利叶在今年1月对外发布了其外骨骼机器人开放平台EXOPS。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傅利叶智能CEO顾捷表示,“目前,部分高校将外骨骼机器人跟脑电结合,进行脑机接口方面的开发。而原本脑机接口的开发都是基于脑电、神经控制这一块,EXOPS平台通过跟国际领 先技术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科研方向。此外,通过和表面的肌肉电信号等进行结合,可以提供一些人机交互方面更先进的控制方法。”
现阶段,西安交大、帝国理工、墨尔本大学都有在做脑电方面的研究,而香港理工,则专注于经颅磁刺激和外骨骼机器人相结合的研究,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神经康复和机器人康复领域中非常前沿的方向。
尽管如此,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即使部分已经获得各类医疗认证的外骨骼机器人,更多企业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这些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研发上,真正商业应用的产品主要还是在关节康复设备上,诸如傅利叶智能的腕关节、踝关节康复设备,迈步机器人的手部康复设备等。这些产品目前主要也是与医院合作(或租或卖)。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