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
VEGF家族为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 receptor,V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增进血管以及淋巴管生成,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而利用VEGF抗体及其受体拮抗剂阻断胃癌组织的血供,较终达到治疗胃癌的目的,具有潜在良好的应用前景。
1、抗VEGF的药物: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一种针对VEGF-A的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011年Ohtsu等发表的Ⅲ期临床试验AVAGAST研究结果显示,在XP方案(卡培他滨、顺铂)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前列治疗晚期胃癌病人不能改善总生存期,亚组分析中美洲病人似乎可从中获益,而亚洲病人受益不显著,其治疗胃癌作用仍值得深入研究。
2、抗VEGFR的药物:
(1)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针对VEGF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014年Fuchs等[24]报道的REGARD研究表明,雷莫芦单抗单药较安慰剂能显著延长晚期胃癌病人中位总生存时间(5.2月比3.8月)。在联合用药方面,2014年Wilke等报道的RAINBOW研究表明,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可显著改善病人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客观缓解率;但与之相反,雷莫芦单抗联合FOLFOX作为前列方案治疗晚期胃食道癌的研究却宣告失败。"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方案目前已被NCCN指南 为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但需RAINBOW研究同样显示出亚洲病人在抗血管生成治疗方面获益不显著。
(2)阿帕替尼(Apatinib):中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可针对VEGFR-2的多靶点TKI。一项评价阿帕替尼在胃癌中的三线或以上治疗作用的Ⅲ期临床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可延长病人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疾病控制率(DCR),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及高血压。
(3)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及西地尼布(Cediranib):三者均为多种TKI,主要选择性抑制VEGFR-1、VEGFR-2、VEGFR-3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通过阻断这些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2008年ASCO报道了索拉非尼联合多西他赛、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病人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其可显著改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客观缓解率,结果令人振奋。与索拉非尼相反,舒尼替尼在胃癌的应用却遭挫折[29]。有关西地尼布治疗胃癌的报道鲜见,目前现有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其安全性、耐受性良好,但其能否使得临床获益仍有待更多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研究。
除以上药物外,还有重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Aflibercept),是由VEGFR-1和VEGFR-2的胞外区与人体免疫球蛋白G1的可结晶片段合成,具有捕获VEGF的功能,从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阿柏西普治疗胃癌的Ⅱ期临床试验(NCT01747551)正在开展。从上述相关研究可见,针对VEGF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前列治疗胃癌的效果并不理想,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论证。但对于具有多途径作用机制的TKI,其在胃癌治疗领域仍然具有很不错的潜力。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