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论中国胰腺癌科研进展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1/01/19 16:44 阅读:107
分享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甲胎蛋白等标志物,人们已经可以发现早期肝癌,因此也就可以早期治疗。但是,要想发现早期胰腺癌,至今仍然是个世界难题。因为,胰腺癌既没有早期症状,也没有合适的标志物。

  而为了寻找一个在人群普查时可以使用的筛查早期胰腺癌的指标,各国学者已经探索了多年,希望到底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大家都不知道。正如上海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所说:在胰腺癌领域非常可能多年研究都没有成果,但我们仍然要努力,毕竟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借助他山之石

  “在当今信息沟通极为便利的年代,关起门来闷头研究必然要付出发展缓慢的代价,因而我们时刻在关注着全世界相关的科研进展,不断从中得到启发并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和世界同行保持同步发展甚至超过他们”。

  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说,“几年前,部分研究者通过多年总结临床胰腺癌病人的各种临床特点,期望通过临床危险因素函数模型对可疑病人进行打分,提高临床胰腺癌病人的发现率,这种新颖的研究思路曾让人们眼前一亮,可是以此筛查早期胰腺癌病人效果并不明显”。

  国际上很多学者则将希望寄托在寻找新的胰腺癌蛋白标志物上,目前临床常用的CA199和CA242等癌标检测难以找到晚期胰腺癌病人,无法用于筛查早期胰腺癌病人。在我国863、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也都资助过胰腺癌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的研究,但至今没有明显突破。
  考虑到基因是蛋白质的“决定者”,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提供了条件,李兆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开始了早期胰腺癌的基因诊断研究,从经典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两方面同时展开胰腺癌特异性基因定量检测诊断研究。

  经典遗传学

  经典分子遗传学就是由基因突变带来一系列的遗传学改变。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多数胰腺癌病人存在一种K-ras基因的突变,但是应用于临床诊断时却并不特异,原来K-ras基因突变不仅存在于胰腺癌病人中,在慢性胰腺炎病人甚至一些抽烟的人群中也存在。

  但李兆申教授认为,对K-ras基因更为深入的定量检测研究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突破口。K-ras基因突变在胰腺炎和胰腺癌病人血液中存在着量的不同,胰腺癌病人突变的基因数量可能更多。假若可以定期检测慢性胰腺炎病人(胰腺癌高危人群)随疾病演变中K-ras基因突变的数量变化,就有可能发现胰腺癌。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近几年来才渐渐被人们认识到的,其大致意思是指由于环境、慢性炎症等刺激,引起基因修饰改变,从而影响和调节遗传基因的功能,甲基化是较为常见的基因修饰改变。实际上人们也的确在胰腺癌病人的癌细胞中发现了甲基化异化的基因。不远的将来对胰腺癌特异性甲基化异化基因进行定量检测,也可能是发现早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胰腺癌的研究中,我们在和时间赛跑,也在和许多国际同行赛跑”。李兆申教授说,“遍及全国的八家临床单位和两家基础单位都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力的科研协助,大家通力协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早日找到胰腺癌的早期标志物”。
健康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相关文章

患了胰腺相关癌症,可能出现的症状越早发现越好 在所有类型癌症中,与胰腺相关的癌症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期短。起源于胰腺的癌症可分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约95%)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N,≤5%)。患有这两种类型癌症的患者生存期短,除了与肿瘤自身特点相关外,还与症状易忽视、确诊时间晚相关。大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为4期,也就是晚期。因此,了解胰腺相关癌症可能导致的症状,关注自身健康变化,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详细] 胰腺癌的综合治疗进展是什么?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胰腺癌的全球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目前胰腺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使胰腺癌的治疗更合理化及正规化。[详细] 胰腺癌的诊疗现状:巨大的挑战  胰腺癌作为“癌症王”,发病率逐渐升高,同时具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样的现状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截至目前,胰腺癌的治疗疗效仍非常差,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5%~8%,治疗方案也较为匮乏。[详细] 如何预防胰腺癌?教你分三步走 一级预防:去除一切与胰腺癌发生相关的自身和环境因素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是“生活方式癌”。所以预防胰腺癌我们应做到以下五点: [详细] 胰腺癌会对患者造成哪些危害? 患上胰腺癌之后,对胰腺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患上胰腺癌的人,胰腺分泌能力会大大降低。加上胰液和胆汁受阻难以流入肠道内,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消化不良,并且会引起黄疸等症。而且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胰腺癌还会向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转移,并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详细] 胰腺癌的肿瘤细胞逃逸自噬抑制新机制是什么样的?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癌有多种亚型,其中90%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胰腺导管腺癌(PDAC)细胞被大量结缔组织包裹,形成了一个缺血、低氧和缺乏营养的肿瘤微环境,是药物释放、免疫细胞浸润的物理屏障。PDAC细胞具有高水平自噬活性以维持其高代谢状态。[详细] pH值调控纳米药物递送技术更有效地控制胰腺癌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预后极差,一直被称为“癌中之王”。全球范围内,包括手术、化放疗等在内的胰腺癌综合诊疗虽然进展迅速,但是患者远期预后无显著改善,总体五年生存率仅约为5%~8%。在美国,约有7%的癌症死亡病例来自胰腺癌。[详细] 胰腺导管腺癌有望用iRGD化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对高水平整联蛋白β5的小鼠进行iRGD化疗后,胰腺导管腺癌小鼠存活率显着提高,癌症扩散速度也降低了!在美国,每12分钟就有人死于胰腺癌。该病通常诊断即晚期,扩散迅速,并且五年生存率约为10%。尽管该病可进行放疗、外科手术和化疗,但是它会产生抗药性。[详细] 胰腺癌易青睐的人群?胰腺癌的五种诊断方式 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 [详细] 胰腺癌会遗传,但是遗传几率很小   胰腺癌这种疾病是有一定的遗传可能性的。但是遗传因素不是胰腺癌特别重要的发病原因。虽然少数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胰腺癌,但这种基因突变在所有胰腺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大概是1%-10%,总体来说因为胚系基因导致的胰腺癌所占的比例是相当低的,绝大部分胰腺癌的发生,并不存在遗传性的背景。所以说,导致胰腺癌的发生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的。[详细]
手机端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电话 电话
400-082-1008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置顶 置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