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儿病和孤儿药,您了解多少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的总称,又称“孤儿病”,罕见病用药又称为孤儿药(Orphan Drug)。
世界各国根据国情,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尚无明确的罕见病定义,但普遍共识为成人患病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新生儿中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疾病可定义为罕见病(孤儿病)。基于以上定义估算,全球范围内,罕见病患者总数已达到3亿人,中国罕见病患病人数约200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
一、 多个国 家市场成熟,孤儿药资格及获批数显著增长
在美国的孤儿药法案实施前(1983年前),FDA批准的所有新药中,总共只有38种用来治疗罕见病。而该孤儿药法案通过以后,1983—2018年期间,FDA批准上市的孤儿药达770个,给予资格约4860个,2014—2018年间孤儿药授予资格及获批数较1998年前显著增长。
2018年,FDA批准了59个新分子实体,其中34个(58%)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FDA授予孤儿药资格中,70%是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适应症相关的孤儿资格达到270个,其次是急性髓性白血病220个和胰腺癌189个。2018年,FDA授予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髓性白血病、胰腺癌3类疾病的孤儿药资格数量仍较多,表明当下肿瘤疾病依旧亟缺有效的医疗手段。
二、国内罕见病领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 国内罕见病用药行业处于早期阶段,2018年后多政策助力发展提速
长时间以来,中国没有建立罕见病种类的统计数据和病种目录,也无明确的罕见病用药定义,所以在罕见病领域药物的注册生产上并未有快速发展。自2018年起,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罕见病用药的研发。
2018年5月, 颁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统计了121种疾病,加强国 家对罕见病的管理。
2019年2月,机构对早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实行降税优惠。多项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善罕见病患者“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窘境,也鼓舞了国内药企的信心,促使了药企加大对罕见药的研发投入,我国罕见病用药产业逐渐起步。
目前,我国诞生了北海康成、应诺医药、北京科信必成等罕见病用药研发企业。其中,北海康成建立了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与商业一体化平台,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等方式推动罕见病用药在中国上市。

2. 罕见病用药国内支付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市场形成需时间考验
罕见病用药的性质决定了它高昂的定价。全球范围内,众多国 家建立了完善的罕见病用药支付体系,商业保险大大缓解了罕见病患者的经济压力。而在中国,罕见病用药费用支出绝大部分由患者个人承担,而罕见病患者大部分无法正常工作,因病致贫情况很多,可支配资金非常有限,因而国内罕见病用药的配套支付机制仍需探索。
根据《2019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显示,目前已经在中国上市且有罕见病适应症的药物有55种,其中仅29种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涉及18种罕见病,9种罕见病药物享受国 家医保目录甲类报销,用于治疗11种罕见病适应症,患者使用时无需自付。目前,更多的罕见病药物出现在了医保谈判目录中,未来完善的支付体系会大大活跃国内罕见病用药市场,让更多国内药企愿意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投入资金,患者有药可用。
三、小结
目前,全球罕见病用药研发热度不减,越来越多孤儿药进入临床 II 、 III 期研发阶段,逐步向上市推进,年获批孤儿药数量也显著增长。这有望改变很多罕见病患者可选择药物极少或无药可治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解决罕见病药物保障上,通过出台相关降税、加速审批、将孤儿药纳入医保等措施,提高国内药企研发动力,以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权益。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罕见病会被攻克,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可以“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
阅读:治疗肾性贫血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在我国获批上市 25省加入!4+7药品带量集采正式扩围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