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发展历程
早在 1954 年,美国加州大学利用质子射线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拉开了人类利用高能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序幕。世界首台医用质子加速器于1990 年在美国 Loma Linda 大学医学中心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而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HIMAC)于1994 年在日本建成。
国内的质子重离子治疗起步较晚, 2004 年山东淄博万杰医院率先引进比利时 IBA 医用质子加速器开始临床治疗实验, 2014 年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引进的西门子设备投入运营,该院成为我国率先获得政府批准的拥有质子和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 1995 年起开展重离子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设计,并于 2015 年12 月 23 日成功出束,将近代物理研究所近 60 年积累的技术成功转化,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继日本、德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国家。
根据国际粒子放疗协作组织(PTCOG)网络公布的资料,到 2020 年 4 月,全世界正在运营的质子、重离子中心已达到 98 个,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包括美国的 MD 安德森肿瘤中心、梅奥医疗罗彻斯特质子中心、麻省总医院肿瘤中心,德国的慕尼黑质子治疗中心等。其中我国正在运营的质子、重离子放疗中心有 3 个,另有十余家医疗机构启动了质子放疗项目。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长,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高精度、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的设备成为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