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林东昕:肿瘤防治还需找准关键点
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加强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迫在眉睫。
我们常说,控制恶性肿瘤、降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有效预防,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和个体化治疗,需要在宣传教育上深入人心。
医学界普遍认为,恶性肿瘤是个体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多阶段进程较终形成的一类极其复杂的疾病。环境因素只是肿瘤发生的诱因,个体的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表明,个体之间遗传背景的差异是造成恶性肿瘤个体易患性不同的重要原因。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林东昕表示肿瘤防治还需找准关键点。
有研究发现,一些罕见的家族性发生的肿瘤有特定基因的先天性突变,正是携带这种突变基因,较终导致一些人发生肿瘤,这种突变基因叫作肿瘤“易感基因”。然而,绝大多数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并不存在这种先天性突变基因。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决定细胞生命活动的基因存在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是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易患因素。携带某些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会对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格外敏感,在漫长的人生中经过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而易患肿瘤。
因此,探索肿瘤遗传易患因素,有助于鉴别高危险人群和个体,这对有效预防、控制恶性肿瘤具有战略性意义。
荐 相关文章
